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國大陸專題研究
Seminar on the Mainland China 
開課學期
100-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國家發展研究所  
授課教師
周繼祥 
課號
NtlDev5250 
課程識別碼
341 U866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3,4(10:20~12:10) 
上課地點
國發206 
備註
與陳明通合開
總人數上限:3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01SMC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一)課程內容:本課程之授課內容包括中國共產黨黨史、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教育、軍事、法律、文化、公務員、中國的對台政策、外交、以及中國十一五規劃與十七大。
(二)授課方式:本課程以修課學生依序提出報告、集體討論為主,間或邀請學者、專家舉行演講或座談。學期中將安排參觀相關政策和學術研究單位之大陸研究中心﹔寒暑假期間則視情況籌辦參訪團,赴中國大陸進行學術、教育、文化等交流活動,以實地了解其政治、經濟、社會、教育之發展與面臨的問題。
(三)課程單元:共分為16個單元,依次為研究方法及授課要求、中共的基本國情、黨史、政治、經濟、社會、教育、軍事、對台政策、法律、文化、外交、公務員、十二五規劃、十八大和綜合討論。
 

課程目標
(一)引導修課學生從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教育、軍事等多個層面探討中國大陸的現況和未來發展,奠定研究生中國研究的基礎。
(二)依據修課學生的興趣和專長,分配報告主題,訓練研究生的口才和思辨能力。
(三)有助於非大陸組研究生對中國的認識,開拓其研究領域和視野。
 
課程要求
(一)修課學生應閱讀之作業,主要以中共研究及兩岸關係之相關文獻為主,授課教師並將依教學單元提供最新資料,要求修課學生閱讀。
(二)依分配每位同學至少提出一次課堂報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備註: 周繼祥教授: (一)會談時間:星期二,18:00-19:00。(請來電預約) (二)聯絡方式:TEL:2368-8856 ‚ E-mail:choujih@ntu.edu.tw  
指定閱讀
第1單元: 研究方法與授課要求
•李英明(1998),《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文化。
•彭懷恩(1999),《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風雲出版社。
•蘇嘉宏(¬1992),〈中共政治研究方法的爭議〉,見《派系模式與中共政治研究》第二章,台北:永然文化。
•陳宣慶、張可云主編(2007),《統籌區域發展的戰略問題與政策研究》,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

第2單元: 中共的基本國情

•張蘊嶺主編(2003),《未來10―15年中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閻學通(2005),《國際政治與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夢奎主編(2005),《中國中長期發展的重要問題(2006-2020)》,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李恵斌、薛曉源主編(2006),《中國現實問題研究前沿報告(2005-2006)》,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何清漣(2006),《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策略大揭密》,台北:黎明文化。
•曾仲榮(2008),《中國國情第一課》,香港:經濟日報出版社。

第3單元: 中共的黨史

•張家敏(1998),《建國以來(1949-1997)》(上、下冊),香港:香港政策研究所。
•樊天順、馬俊杰主編(1991),《中共黨史導讀》(上、下冊),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陳永發(1998),《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金鐘主編(2001),〈兩大浩劫:大飢荒與文化大革命〉,見《非官方紀錄的歷史真相:共產中國五十年(1949 -1999)》第四章,香港:開放雜誌社。
•史景遷(Jonathan D.Spence)著、溫洽溢譯(2001),《追尋現代中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台北:時報文化。
•龐松、孫學敏(2003),《與時俱進的中國:從南方談話到中共十六大》,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胡鞍鋼(2007),《中國政治經濟史論》,北京:清崋出版社。

第4單元: 中共的政治

•趙建民(民86),《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
•浦興祖等著(1996),《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香港:三聯書店。
•諸葛慕群著(1998),《憲政中國:為中國的未來設計可行,穩定和公開化的政治制度》,香港:明鏡出版社。
•謝慶奎、楊鳳春、燕繼榮(民88),《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
•林佳龍、邱澤奇主編(1999),《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民主政治研究中心(2008),《中國政治發展進程(2008)》,北京:時事出版社。
•李凡主編(2005),《中國選舉制度改革》,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郭亞丁(2005),《政黨差異性研究─中國共產黨與西方政黨的比較》,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鄒平學(2005),《中國代表制度改革的實證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
•海翁(2006),《中南海面臨的危局》,香港:全力圖書有限公司。
•揚開煌(2007),〈中共四代領導集體決策運作之分析〉,徐斯儉、吳玉山主編,《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台北:五南圖書。
•Will Hutton. (2007)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Little Brown.

第5單元: 中共的經濟

•Justin Yifu.(1996) “The China Miracle-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劉國光(1998),《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模式研究》,廣東:廣東經濟出版社。
•林毅夫、蔡昉、李周(1999),《中國國有企業改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鄭永年(1999),《朱鎔基新政:中國改革的新模式》,香港:八方文化。
•姚開建、陳勇勤主編﹙2003﹚,《改變中國:中國的十個 “五年計劃”》,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吳敬璉(2003),《當代中國經濟改革》,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John Farndon.(2007)”China Rises-How China’s Astonishing Growth Will Change the World.” Virgin Books Ltd.
•李偉、劉如君(2008),第五章<面對經濟快速增長中的代價和隱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策略>,見《中國走向》,北京:中國工商聯合出版社。
•Edited by W. John Hoffmann and Michael J. Enright. (2008)”China into the Future.” Wiley.

第6單元: 中共的社會

•蔡文輝(民84),《發展的陣痛:兩岸社會問題的比較》,台北:三民。
•朱光磊等著﹙1999﹚,《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
•楊繼繩﹙2000﹚,《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香港︰三聯書店。
•王安(2003),《25年:1978-2002年中國大陸四分之一世紀巨變的民間觀察》,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李培林主編﹙2003﹚,《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孫立平﹙2004﹚,《斷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吳秀玲、周繼祥,(2004),〈中共西部大開發的社會模式〉,見《國家發展研究》,第三卷第二期。
•湯兆云(2005),《當代中國人口政策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喬舒亞等箸(2006),《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裡的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亞瑟.亨.史密斯著(2007),《中國人的臉譜:第三只眼睛看中國》,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Wang, Gungwu.(2007) “Interpreting China’s Development.” World Scientific.

第7單元: 中共的教育

•汪學文(民76),《中共教育制度評析》,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郝克明主編(1998),《中國教育體制改革20年》,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杜作潤主編(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制度》,香港:三聯書局。
•袁振國主編﹙2000﹚,《中國教育政策評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吳松、吳芳和主編﹙2002﹚,《WTO與中國教育發展》,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潘懋元主編﹙2003﹚,〈中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百年嬗變〉,見《中國高等教育百年》體制編,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偉、劉如君(2008),第九章<我國人才短缺還是過剩:教育的憂思和出路>,見《中國走向》,北京:中國工商聯合出版社。

第8單元: 中共的軍事

•李谷城(1989),〈軍隊〉,見《中共黨政軍結構》第四章,香港:明報出版社。
•黎安友等著(1998),〈軍事力量與外交政策〉,見《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第八章,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碧川(1999),《中國人民解放軍》,台北:一橋出版社。
•張萬年主編(2000),《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丁樹範(2002),〈黨還指揮槍?―軍隊改革與黨軍關係變化〉,見《胡錦濤時代的挑戰》第一篇、第四章,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文榮主編(2005),《中國軍隊第三次現代化論綱》,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平可夫(2006),《中國軍事與國際戰略》,香港:文化藝術出版社。
•李慎明、王逸舟主編(2006),《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國家安全會議(2008),《2006國家安全報告(2008修訂版)》,臺灣:國家安全會議。
•皮明勇(2008),《中國近代軍事改革》,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第9單元: 中共的對台政策

•陳慶(民79),《中共對台政策之研究》,台北:五南。
•童振源(2002),〈中國對台政策的演變、特徵與變數〉,見《胡錦濤時代的挑戰》第四篇、第十二章,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郭瑞華(民93),〈中共對臺組織的結構功能與運作〉,見《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第二章,台北:法務部調查局。
•周繼祥,(2005),〈中共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挑戰與對策〉,《立法院院聞》,第三十三卷第四期,pp.19-28。
•章念馳(2005),《兩岸關係與中國崛起》,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郭偉峰主編(2005),《胡錦濤與兩岸關係新思維》,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邵宗海(2006),〈政策-北京的對台政策〉,見《兩岸關係》第三篇,台北:五南圖書。
•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6),《中國臺灣問題外事人員讀本》,北京:九州出版社。
•寧騷主編(2007),《2006-2008台海局勢研究報告》,北京:九州出版社。

第10單元: 中共的法律

•劉清波(2001),《中共憲法論》,台北:華泰文化。
•高智晟(2006),《中國民企維權第一案》,台北:博大出版社。
•鄧正來(2006),《中國法學向何處去:建構"中國法律理想圖景"時代的論綱》,北京:商務印書館。

第11單元: 中共的文化

•汪學文(1977),《中共文化教育概論》,台北:正中出版社。
•天海翔主編(2006),《中國文化產業》,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湯一介(2007),《新軸心時代與中國文化的建構》,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老槍(2007),《中國城市口水戰》,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張曉明等主編(2008),《2008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第12單元: 中共的外交

•梁柏華(1991),《近代中國外交的巨變-外交制度與中外關係的研究》,台北:商務出版社。
•孫哲(2004),《崛起與擴張:美國政治與中美關係》,北京:法律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編(2004),《中國與日本的他者認識:中日學者的共同探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藍玉春(2007),《中國外交史:本質與事件、衝擊與回應》台北:三民出版社。
•Mark Leonard.(2008)”What Does China Think?” Fourth Estate.
•蔡東杰(2008),《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

第13單元: 中共的公務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主辦,《中國公務員月刊》,北京:中國公務員雜誌社。
•李路路、李漢林(2000),《中國的單位組織:資源、權力與交換》,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寇健文(2005),《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台北:五南出版社。
•Edited by Joseph Y. S. Cheng. (2007)”Challenges and Policy Programmes of China’s New Leadership.”City.”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青鋒(2008),《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新思維》,北京:法律出版社。
•毛飛(2008),《中國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14單元: 中共的十二五規劃

•溫家寶,2011,《政府工作報告─2011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2010,《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15單元: 中共的十七大和十八大

•人民出版社編寫組(2007),《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陳德昇主編(2008),《中共「十七大」政治精英甄補與地方治理》,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編,2010,《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參考書目
丁樹範主編(2002),《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
王夢奎(2005),《中國中長期發展的重要問題:2006─2020》,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吳敬璉(2005),《當代中國經濟改革》,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李凡主編(2005),《中國選舉制度改革》,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李英明(2007),《中國研究:理論與實際》,台北:三民書局。
李惠斌、薛曉源主編(2006),《中國現實問題研究前沿報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邵宗海(2003),《當代大陸政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庫恩(Kuhn,R.L.)著、談崢等譯(2005),《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上海:譯文出版社。
徐斯儉、吳玉山主編(2007),《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台北:五南圖書。
浦興祖等著(1996),《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公司。
張亞中、李英明(2003),《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登及(2003),《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
郭亞丁(2005),《政黨差異性研究─中國共產黨與西方政黨的比較》,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郭偉峰主編(2005),《胡錦濤與兩岸關係新思維》,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郭瑞華(民93),《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法務部調查局。
章念馳(2005),《兩岸關係與中國崛起》,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鄒平學(2005),《中國代表制度改革的實證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
臺灣安全研究小組、陳明通等(2005),《民主化臺灣:新國家安全觀》,台北:先覺出版公司。
趙建民(民86),《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龍華(2004),《胡溫新政》,香港:新華彩印出版社。
曾仲榮(2008),《中國國情第一課》,香港:經濟日報出版社。
徐博東(2008),《台灣政局發展與兩岸關係》,北京:台海出版社。
李偉、劉如君(2008),《中國走向》,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胡鞍鋼(2007),《中國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平時成績 
40% 
平時成績佔40%,每位學生依事先安排進行一至二次報告,該報告需按照國科會所訂之論文規格,撰寫4,000字左右。再由授課教師觀察報告者及學生在課堂上參與討論或回答問題的表現給分。 
2. 
期末測驗 
60% 
期末將舉行考試,占學期總成績6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09/16  授課說明及要求 
第2週
09/23  中共研究方法(李縉穎、張可) 
第3週
09/30  中共的基本國情(洪佶哃、簡宏達) 
第4週
10/07  中共的黨史(余建瑩、吳冠瑩) 
第5週
10/14  中共的政治(曾露瑤、張琪斐) 
第6週
10/21  中共的經濟(莊容、黃瑀心) 
第7週
10/28  中共的社會(武明水、劉秋婉、徐培皓) 
第8週
11/04  中共的教育(宋遠岑、張東恩) 
第9週
11/11  中共的軍事(卓育至、李旻憲) 
第10週
11/18  【期中考週】 
第11週
11/25  中共的對台政策(張惠嵐、趙秀衍) 
第12週
12/02  中共的法律(楊大維、蔡芷欣) 
第13週
12/09  中共的文化(林家伶、林呂治) 
第14週
12/16  中共的外交(吳孟儒、陳彥霖) 
第15週
12/23  中共的公務員(馮卉然、陳昶霖) 
第16週
12/30  中共的十二五規劃(張燁峰、陳力瑄) 
第17週
01/06  中共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宋家緯、蔡健智) 
第18週
01/13  期末測驗